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
歡迎訪問榆林市長江送變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
本地新聞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本地新聞 >

【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】森林城市的“治沙經(jīng)”

位于榆林市城北6公里處的紅石峽沙地植物園,植被豐茂,林蔭小道生機盎然,樟子松高大挺拔,灌木雜草郁郁蔥蔥。此情此景,讓人很難相信這里曾是一片荒無人煙、漫天風沙的沙地。

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綠進沙退”,經(jīng)過一代代治沙人艱苦卓絕的接力奮斗,2019年11月,榆林市被授予“國家森林城市”稱號。沙漠里崛起森林城,但榆林人治沙仍未懈怠、不敢懈怠。正如治沙模范、神木市生態(tài)保護建設協(xié)會會長張應龍所說:“有了綠色并不意味著沙漠消失,目前的綠色還很脆弱,存在再次沙化的可能。只有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實現(xiàn)了自我循環(huán),毛烏素才有可能重返千年前的水草豐美之地。”

如今,這片土地上正在不斷書寫著由“綠色”向“深綠”的治沙故事。這“深綠”,不僅是讓表面顏色改變,更是向土層更深處扎根。

治沙造林 從這里起步

“20世紀50年代,這里曾是茫茫大漠,植被蓋度僅為1.8%,植物僅有20多種。”在紅石峽沙地植物園的觀景臺上,陜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向記者介紹紅石峽的變遷。

1954年起,中國科學院便組織考察隊對榆林沙地進行綜合考察。1959年,陜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沙漠考察隊的基礎上組建,并籌建了第一個治沙造林林場——陜北防沙造林林場。隨后榆林陸續(xù)在長城沿線設立了20個國營林場和10多個國營苗圃,探索培育適宜栽植的樹種。中國防沙治沙,就從榆林起步了。

“1964年,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從大興安嶺地區(qū)的紅花爾基引入樟子松。經(jīng)過多年研究,我們逐步掌握了樟子松育苗、造林的成熟技術(shù),樟子松當年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5%以上。”陜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史社強說。

為加快大沙、遠沙治理步伐,1974年,榆林還開展了我國最早的沙區(qū)飛播造林種草試驗。經(jīng)過多年試驗探索,榆林總結(jié)出干旱、半干旱地區(qū)飛播治沙的多項技術(shù)經(jīng)驗,累計完成飛播治沙900多萬畝,并在內(nèi)蒙古、寧夏、甘肅等地推廣1.5億多畝。

“經(jīng)過幾代人60多年的艱苦奮斗,這里現(xiàn)在已成為我國沙旱生植物種質(zhì)資源基因庫,目前保存超過500種優(yōu)良固沙植物,形成了喬灌草結(jié)合、針闊混交的森林景觀,森林覆蓋率達到67%。”石長春說。

榆林的發(fā)展史就是一部治沙造林史。截至目前,榆林在2360萬畝林地內(nèi)、北部風沙區(qū)建成總長1500公里、造林175萬畝的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,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成片林165塊,初步形成了帶片網(wǎng)、喬灌草相結(jié)合的區(qū)域性防護林體系。

與沙抗爭 一代接著一代干

榆陽區(qū)補浪河鄉(xiāng)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,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全鄉(xiāng)80%的土地被荒沙吞沒,一年四季風沙不斷。

為了實現(xiàn)“綠色”夢想,1974年,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姑娘,組建起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前身——“長城姑娘治沙連”。

在首任連長童軍的帶領下,她們打起背包,扛著紅旗,向風沙侵蝕最嚴重的毛烏素沙地南緣黑風口——補浪河進軍。“灑盡渾身千滴汗,走進沙漠戰(zhàn)惡狼”,開啟了治沙造林的艱難征程。

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自成立以來先后經(jīng)歷了14任連長、380多名女民兵。隊伍換了一茬又一茬,但“誓把黃沙變綠洲,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”的治沙精神薪火相傳。

第14任連長席彩娥告訴記者:“48年來,連隊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,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,修建飲水渠35公里,讓1.44萬畝寸草不生、寥無人煙的荒漠沙海披上了綠裝。”

在榆林,治沙的故事如綠色綿延,層出不窮。

治沙女英雄牛玉琴用了30多年染綠11萬畝黃沙地。如今,兒子張立強接過治沙“接力棒”,想的則是如何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,把樹木變成“搖錢樹”。

2013年起,張立強開始了在樟子松上嫁接紅松、班克松、白松等不同品種松樹的試驗,目前已經(jīng)取得初步成效,嫁接成功率已提高到97%以上。完成嫁接的樹上產(chǎn)出的接穗,除了可滿足自家嫁接使用外,還向內(nèi)蒙古、銀川等周邊地區(qū)銷售,讓更多沙漠地帶由黃變綠。

科技治沙 讓大漠換綠裝

早年當過教師、縣志編輯,在外企當過高管,也曾出訪歐洲,這些人生閱歷讓張應龍在榆林眾多的治沙先進典型中稍顯不同。

參與治沙的時間最晚,但張應龍治沙面積最大、方法更科學、效果更突出。依托科技進步,他不斷創(chuàng)新治沙模式,從老一輩治沙人單純的“防沙治沙”模式轉(zhuǎn)變?yōu)槟壳暗?ldquo;治沙用沙”模式,走出了一條可持續(xù)治沙的新路徑。

從2003年承包治沙起,張應龍已完成治沙面積42.8萬畝。他的苗木成活率達到85%以上,補栽后可超過90%。

“大家有個誤區(qū),認為治沙就是造林,實際上治沙的核心是講究風和水。不僅要管住風、保住水,讓沙子靜止下來,還要研究土壤、地下水、植被和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”在張應龍看來,應該把治沙造林當作一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來對待,把沙子當成可利用的資源,讓沙漠結(jié)出“果實”。

為探索一條治沙新路,張應龍四處走訪西北干旱地區(qū)專家學者和治沙能手,結(jié)合自身實踐,逐漸探索總結(jié)出一套用水省、成活率高的治沙造林新模式——“喬灌草三步走”立體治沙模式。

“目前毛烏素沙地治理已經(jīng)完成了防沙治沙的第一步,正在進入護沙用沙的第二步。”張應龍說,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,通過植樹造林,重視生態(tài)保護。隨著榆林整體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好轉(zhuǎn),林業(yè)紅利將更多地服務于鄉(xiāng)村振興。

亚洲亚洲香蕉香蕉视频,韩国精品视频福利一区二区,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丁香五月,亚洲综合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中文无码专区在线